互联网逐渐发达之后,人们常常称“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以此来警醒那些试图让时间冲淡自己曾经恶性的人们。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只是一句口号,毕竟中国的人这么多,每天发生的各种事情又不计其数,怎么可能都被“记住”。
还有一些家长,总是会纵容自己的子女做他们想做的事,哪怕这些事不是那么符合正向价值体系。
但对于广西的苏某鹏来说,这句话是真真切切的让他为曾经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2024年12月7日,华中农业大学发布了一则通报,称在接到校园内有猫被虐杀的相关举报后,进行了十几天的调查;
最后确定在校学生苏某鹏,以将药碾成末兑水等方式,先后投喂了十几只校园中的猫;
并且还在虐杀之后蓄意将猫的尸体摆放在显眼位置,甚至将过程在朋友圈中公开。
最终给予该学生严重警告处分。此事在当时就曾引起轩然大波。
首先,大学校园是强调自由的空间。
进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校园当中有猫猫狗狗都是很正常的,甚至有很多小动物在校时间会比学生还要长;
部分小动物甚至会走进课堂,被学生们戏称为“学长”。
人与动物的互动也是教育大学生善待生命、理解生命的一部分。
其次,人的行为事出有因。
但苏某鹏竟以“吵到其睡觉”为理由,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虐杀十几只并没有损害到人类生活的猫;
还通过朋友圈“直播”的方式进行“炫耀”,甚至将其尸体摆放至校园中恐吓其他学生;
这已经完全不具备任何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相反,其行为对很多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他似乎是比“吵到人休息”的猫更加有危害的一方。
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Heinz Kohut)在他的著作《自体的分析》中指出:
“共情能力的缺失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源于个体无法将他人(或生命)视为与自身平等的‘自体客体’。”
苏某鹏的行为,属于比较典型的共情侵蚀(Empathy erosion)现象;
其无法平等的尊重生命,而是隐含一种“人比动物更高级”的优越感,并进一步产生施虐的动力,这甚至比反社会人格更加可怕。
当时就有网友隐隐担忧:这样有戾气的学生一旦走入社会,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样危害社会的事情。
2025年6月29日,有网友在桂林市公开的事业编招考录取信息中发现了一则姓名、专业、毕业院校都与苏某鹏十分符合的公示信息;
令人惊讶的是,该考生竟然以总成绩第一的分数位列桂林市某镇便民服务中心招考人员的第一名。
有好奇的网友顺着线索查询,同时向当地组织部门求证;
最终证实,这个即将“上岸”的“准公务员”就是去年那个虐猫、恐吓同学并出言不逊的苏某鹏。
消息证实之后,众多网友开始以各种形式与桂林当地政府取得联系,表示这种曾经有过暴力行为的人不应该进入体制内,尤其还是从事基层工作。
这种来自大众的声音也引起了当地的重视。
2025年7月1日,桂林市同安镇人社局发布通报称:经过审查,考生苏某鹏不符合当地公开招聘公告中的相关规定,取消考生的录取资格。
事后,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包括经常“语出惊人”的评论员胡锡进在内的一众“大V”为苏某鹏感到惋惜;
称其成绩出众,原本一片光明的人生就此被“毁了”。
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苏某鹏本身就有很大问题,其只是为曾经的行为买单罢了。
该事件也再次印证,成绩与人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道德水准低下的人早晚会被社会淘汰。
社会学家阿里耶斯(Philippe Aries)说:
“当教育过度聚焦于‘可测量的技能’(如分数),会导致‘不可测量的道德素养’被边缘化,最终培养出‘有能力但无品格’的单向度个体。”
苏某鹏在还不到一年时间所体现出的暴力行为就已经彰显出其内心的施虐倾向,以及不受道德束缚的低劣品格;
这是不能简单的以“成绩出众”进行开脱的——二者不是一个维度的。
这件事情也再次提醒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总是看成绩和分数;
人品和道德是更加重要的,不要等自己的孩子被社会淘汰的那一天才去教他做人。
发达的互联网配合公示机制犹如一个永不失效的监控,几乎会让每个人曾经所有的行为都无所遁形。
-The End -
作者-木易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新玺配资-网上配资炒股-我爱配资网-配资实盘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