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年,多次冲击上市,63岁的他终于要圆梦了
港交所的门口灯光闪得有点刺眼,就像一种等待已久的突袭,迎面的是尹同跃和他的队伍,这个场景在2025年9月开始变得真实,紧张感在空气里被放大了。
回到2004年,奇瑞第一次想把自己挂到市场的橱窗里,那会儿大家听着像是雄心,但更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多方利益拉扯,改制、互持股,最后被搁置,故事从此开始有了斑驳的脚印。
2007年那阵子,公开募资的动作像个给未来埋伏笔的信号,2008年公司把壳和非核心业务整理得很像做饭前的洗菜,但金融风暴一来,计划被卷走了,尹同跃在台上说过一句话,记得听着有点疲惫:资本这东西,很漂亮但也很脆弱。
2010年前后,奇瑞又在IPO的边缘转悠,甚至在2011年的车展上说出有内部交易问题,不准备上市,这句话像打了个问号,外界开始怀疑这家公司是不是在自说自话。
2016年的新思路是把新能源当成通道,让子公司借壳,但海螺型材的公告直接扼杀了那次机会,原因点到为止——资质不到位,收购放弃,这就是现实版的被现实教训,没法圆场。
2019年,局面出现转机,青岛五道口入股、增资扩股,注入了144.5亿元,那一刻奇瑞的账本和气场似乎都被修补了,2019到2021年,净利润从3.92亿跌到737万又翻到11亿,这波起伏说明了啥?资金进来能治愈很多伤口,但治不了所有结构性问题。
2022年以前,奇瑞的融资像打补丁,债务率高,靠银行借款周转,尹同跃承认过,早期投入少,没在资本市场练兵,这句话值得反复咀嚼,技术投入可以堆出来,但资本和市场运作的经验不是短时间能模拟的。
2022年到2024年,奇瑞在研发上开始真金白银投入,三年研发数额加起来超过200亿,2025年一季度又补上22.72亿,数据告诉我们他们不只是喊口号,而是往里砸钱,但研发投入大不等于立刻见效,短期里它会拖低利润但事后可能变成护城河。
提到2025年,这个年份关键——奇瑞在9月7日通过了港交所听证,这一步如果走通,可能成为2025年港股最大车企IPO,预计募资在15到20亿美元之间,按照监管披露,拟发行不超过6.989亿股,同时18位境内股东拟把约20.16亿股境内股转为境外上市股,这一套操作显得既精细又必要。
现实并非一帆风顺,8月28日那次IPO申请失效——超过六个月没通过聆讯而作废,奇瑞没有慌,隔日重新递交材料,把财务更新到2025年一季度,这个动作像是补卷子后的再交稿,说明团队在意图控制节奏,不让市场先把剧本写死。
有人问我,这次到底是资本补血,还是国际化的迫切推进,这两者并不冲突,况玉清的观点很到位:奇瑞出海已成熟,但资本出海还要加速,港股能提供更广的融资通道,补充高企的负债率(2022至2025年一季度负债率分别约93.1%、91.9%、87.9%、87.7%),同时支持海外渠道和人才引进,这些都是有票面的硬需求。
讲到产品和市场,奇瑞在海外的成绩可以写进企业教科书——自2001年首次出口以来,累计销量超过1300万辆,连续22年外销第一,2024年全球销量229.5万辆,这一串数字意味着什么?它不是偶然,而是长期经营的结果,渠道建设和本地化打法慢慢沉淀出竞争力。
但车市现在不是看谁卖得多,就看谁能把电动化做到“看得见的盈利”,奇瑞在新能源的毛利曾经是负的,2022到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毛利率分别约为-2.6%、-5.7%、0.4%、5.7%,对比燃油车的毛利率在15%上下,差距是真实存在的,短期里新能源是烧钱的事业,长期则要看技术规模化和成本摊销能不能兑现。
奇瑞把未来押在“瑶光2025”和一系列核心技术上,三年内研发投入飙升,打造火星架构和鲲鹏动力等技术品牌,这是个好棋,问题在于品牌上行的速度——奇瑞依然背着一些“价廉物美”的标签,消费者心智里那层皮不好撕,尤其在国内外对高端智能电动车的认知门槛提升后,品牌塑造不可能靠一季两季的广告堆出来。
在海外市场,情形更复杂,接受度地域差异大,电动化接受程度并不均衡,奇瑞的出口占比很高,若转型过猛,可能面对两个市场的矛盾:国内要快马加鞭向电动化靠拢,海外有些市场还爱内燃机,这个取舍不是战略小差错可解决的,现实会给你准备很多边角料。
这里插一段对话片段,我在芜湖的一个午后听到管理层这样说:“上市不是为了圈钱,而是为了给海外打法和人才引进铺路”,有人在旁边低声补了一句,“听着人情味,但你得先把负债率降不然资本市场会问你敢不敢玩长线”;对方沉默了几秒,然后说,“那就把产品先做出来,再去争说服力”,这段微妙的交锋说明内部既有焦虑,也有务实。
2025年一季度的业绩给了奇瑞一个漂亮的后盾,收入682.23亿,同比增长24.2%,净利47.26亿,同比增长90.9%,这些数字能在招股书上闪光,但投资人更会盯着可持续性,这里的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占比才27.3%,传统燃油车仍贡献近七成收入,短期里公司需要兼顾老营收与新增长,平衡并不容易。
换个角度看资本层面,若此次IPO成功,奇瑞的估值会超过千亿港元级别,这将给它扩张海外、补贴渠道、招聘工程师和烧营销的弹药,但资本不会一直无条件下注,市场需要看到路径:技术能持续落地、毛利能向正向稳步迁移、海外市场盈利模式清晰,这些都不是一句口号能解决的。
再说一处细节:奇瑞管理层在2025年2月的干部会上把“高质量上市”列为首要任务,这句话背后有政治与管理的双重含义——既是对团队的最后通牒,也是对外部信号的传递,说明他们把IPO视作一场必须完成的人事及组织升级项目,上市之后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会是下一轮博弈的中心。
那么,故事的迷人之处在于张力——奇瑞已经站到了港交所的门口,但门里门外的风景不一样,资本市场会用放大镜看过去几年研发、出海、毛利和负债的每一处缝隙,媒体会把每一次小的“破绽”放大,消费者会对品牌上升的速度提出现实审判。
留个悬念:这次IPO若成功,奇瑞会不会成为新一轮中国出海车企的样本,还是只是一场金融与产业之间暂时的错位联姻?答案要等上市号角吹响后,资本、市场和时间会合着给出回音,尹同跃和他的团队会不会因此完成一场从做车到做品牌、从靠银行到靠市场的进化,这条赛道才刚刚开始。
新玺配资-网上配资炒股-我爱配资网-配资实盘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